|
船舶氣囊上下水工藝是1981 年由山東省小清
河航運局船廠首先研究成功的。由于該工藝具有省
工、省力又改善勞動條件的優(yōu)點, 深受船廠工人歡
迎, 推廣應用氣囊下水又可節(jié)省巨額下水滑道的建
設(shè)投資, 因此在內(nèi)河小船廠迅速得到推廣應用。
1985 年前, 用棉帆布掛膠制成的第一代氣囊, 承載
能力在200t 以下。1988 年第三代氣囊開始應用, 上
下水船舶自重增加到500t。1991 年第四代氣囊問
世, 上下水工藝又不斷改進, 使下水船舶自重逐漸提
高到目前1200t。該工藝實施初期以下水平底型的
駁船和工程船為主, 如今已發(fā)展到下水客輪、漁輪、
渡輪等機動船。在初期, 該工藝多被內(nèi)河船廠采用,
如今已在浙江至廣東沿海普遍應用。如舟山船廠在
1994 年9 月下水自重930t 的海上渡船, 上水自重
500t 的沿海貨輪, 這些事例舉不勝舉。說明國內(nèi)中
小船廠應用氣囊上下水工藝已相當普遍。
氣囊上下水工藝的普遍推廣, 使所有應用廠家
都獲得了大小不同的經(jīng)濟效益。以浠水船廠為例, 如
果建造固定滑道至少要上千萬元投資, 而這次下水
購置氣囊僅20 多萬元, 可節(jié)省大量資金。
隨著第四代氣囊承載能力的提高, 今后還會有
更多的船廠采用該工藝進行船舶的上下水。 |
|